误区一:丑闻=毁灭?错!它是流量的催化剂
在传统认知中,丑闻往往与“身败名裂”“社会性死亡”划等号。但如今的互联网生态彻底颠覆了这一逻辑——丑闻反而成了某些大V的“阶梯”,甚至是最快速的涨粉工具。为什么?因为争议自带传播基因。

以某知名美食博主“吃货老王”为例。去年,他被爆出私下嫌弃粉丝送的礼物廉价,言辞激烈甚至带有人身攻击。事件发酵后,评论区瞬间沦陷,骂声一片。但诡异的是,他的粉丝数却在48小时内暴涨30万。为什么越骂越红?算法背后的人性逻辑是:负面情绪比正面情绪更容易引发互动。
愤怒、惊讶、质疑——这些情绪驱动用户疯狂点击、评论、转发,平台算法顺势将内容推送给更多人。丑闻不再是大V的终点,而是流量的引爆点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丑闻中的“反派角色”反而让人物形象更“立体”。完美人设易碎,但带点瑕疵的“真实感”却莫名拉近距离。网友一边骂一边好奇:“这人到底还能多离谱?”这种猎奇心理成为持续关注的动力。甚至有人直言:“我就想看看他下次还能作出什么新高度。
”
但要注意,并非所有丑闻都能“转危为机”。真正能化丑闻为流量的大V,往往具备两大特质:一是原有粉丝基数足够大,抗风险能力强;二是团队擅长危机公关,能迅速将话题转向“黑红也是红”的叙事逻辑。没有这两把刷子,可能真的就“凉了”。
误区二:上榜理由越正面越容易红?天真!
许多人认为,只有正能量内容才能赢得大众喜爱。但91网数据显示,2023年热搜榜中,近40%的上榜话题涉及争议、冲突或负面事件。大V们深谙此道,甚至主动制造“疯狂理由”博眼球。
比如情感博主“莉莉姐”曾因一句“月薪不过万不配谈恋爱”被骂上热搜。但她毫不在意,反而直播连麦吐槽网友“玻璃心”,全程高能输出尖锐观点。结果?直播间人数破百万,广告报价翻倍。她的策略很明确:用极端言论筛选受众——认同的人会成为铁粉,反对的人会贡献点击。
这种“精准分裂”反而比温和内容更容易形成黏性极强的社群。
另一种常见手法是“自黑式营销”。健身大V“肌肉哥”被曝年龄造假、身材PS,他直接拍视频承认:“没错,我P了,还P得特别狠!”随后推出“全民来找茬”活动,邀请网友一起吐槽他的旧照。这种操作看似冒险,实则巧妙地将负面事件转化为互动游戏,网友参与感爆棚,反而忘了最初的“丑闻”。
但疯狂的理由背后必须有底线。涉及法律底线、道德红线的丑闻(如欺诈、违法)通常无法洗白,而价值观冲突类丑闻则更容易被互联网“消化”。大V们疯狂上榜的终极秘诀是:在危险的边缘试探,却永远不越过那条线。
结语:丑闻与爆红,只是一线之隔
互联网的记忆短暂,但流量永不眠。今天的骂声可能变成明天的流量密码——前提是,你得懂得怎么玩这场危险游戏。